什麼是巧克力囊腫(Chocolate Cyst)?
巧克力囊腫又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子宮內膜異位的一種變化;常見的巧克力囊腫症狀包含月經初期會有明顯經痛、性交疼痛、長期骨盆腔疼痛、經血量明顯變多、月經週期不規則…等等。
女性進入經期,子宮內膜組織會因受到體內荷爾蒙的調控而碎裂剝落,隨著經血從陰道流出,而在卵巢上的囊腫也會碎裂,但是這些經血由於沒有管道流出體外,只能蓄積於囊腫內,因此時間久了就會形成類似巧克力的黏稠狀物質。
疾病發生部位
主要發生位置是卵巢
發病症狀
巧克力囊腫典型有種狀況:
- 月經初期異常疼痛,甚至出現點狀出血症狀。
- 性交疼痛
- 長期性的骨盆疼痛
- 月經周期不規則
- 經血異常增多
致病原因
醫療界目前認為巧克力囊腫的發生原因是因為子宮內膜細胞在卵巢內生長,隨著每個月經週期增厚和剝落;在月經期間,子宮內膜的剝落組織沒有順利排出體外,反而逆流到卵巢內,這樣就形成了卵巢巧克力囊腫。而子宮內膜為甚麼會在非子宮的器官生長,原因如下:
- 異常免疫系統:一般女性的經血多少都會逆流到卵巢內,但免疫系統會辨識為非此器官的組織。當免疫系統無法辨識卵巢內的子宮內膜組織,而使這些組織在卵巢內生長,就會造成巧克力囊腫。
- 先天影響:部分未分化的細胞組織分佈在子宮外,女性長大後在荷爾蒙影響下生長成子宮內膜組織。
- 血液或淋巴轉移:有研究者懷疑這些子宮內膜細胞有可能是透過血液會淋巴等方法進入卵巢,引起巧克力囊腫。
診斷方法
- 內診:可做為最初步的判斷,有機會內診時摸到粗糙的硬塊;子宮薦骨韌帶也會有結節。
- 超音波:直徑較小的囊腫可能無法透過超音波看到,但若懷疑有子宮內膜異位時,則可用超音波確認卵巢的侵犯程度。
- 抽血檢查:檢驗血中CA-125的數值,但某些症狀也可能導致CA-125上升,因此不能當作100%來看。
- 腹腔鏡檢查:用腹腔鏡看到內膜異位組織的情形(紅色、黑色的點、有沾黏),才能確定診斷。
治療方法
巧克力囊腫並非一定要透過手術切除,根據不同的年齡、生育計畫、囊腫大小來決定要怎麼處理,若囊腫在4公分以下,可以考慮服用Danazol、GnRH agonist等藥物治療 。大於5公分的囊腫則會建議馬上開刀清除,後來也比較不會遇到後遺症。
併發症
- 卵巢癌:研究表示巧克力囊腫後期較為容易演變為卵巢癌,因此也要定期檢查。
- 不孕:不孕是巧克力囊腫最主要的併發症,因為容易導致骨盆腔沾黏,可能會讓懷孕的機率小於30%。
- 骨盆腔炎或腹膜炎:巧克力囊腫的經血有時會逆流到骨盆腔或腹膜,引起更為嚴重的骨盆腔炎與腹膜炎。
預防族群及方法
巧克力囊腫有幾個好發族群:
- 更年期後持續使用荷爾蒙療法
- 月經週期過短(少於27天)的族群
- 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 有家族病史
由於沒辦法明確的知道巧克力囊腫的發生原因,因此不太能提出有效的預防方法,飲食上建議多吃有機蔬果,適當地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保存健康的飲食習慣。
結論
很多人擔心巧克力囊腫會演變成卵巢癌,但其實僅有1%的人會演變成卵巢癌,防範於未然,建議各位可以定期的到婦產科追蹤與檢查,才可以在治療的黃金時刻,馬上就對症下藥。